乡村振兴我们这样干!
 日期:2023-03-09   浏览:797   来源:党政干部培训网  返回列表

钱建强(右)受访者供图

黄建平(右)受访者供图

于君星 金 立摄

马英(左) 受访者供图

拉毛才让 受访者供图

徐昊铭(右二)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合力打造乡村“共富工坊”

■ 钱建强 浙江湖州 南浔区港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中提到拓展传统农业范畴到更大范围的乡村产业范畴,既突出明确在一产基础上做好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又明确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通过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来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此,我深有感触。

这几年,港胡村一年比一年热闹,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行动,村里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甜。

村民们齐心协力,往纵深处推进乡村振兴。村里剑指“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难题,重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如今放眼望去,农田连片、村庄集聚,游人如织,一派生机。

这些年,村两委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实现内生发展上。依托本地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我们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建起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为种粮大户提供耕、种、管、收、储、碾、销全链条服务,打造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带动农户1200余户、种粮大户18户增收,实现多方共赢。

现在,村里的废弃老民宅房经过改造提升派上了大用场,引进影视文化产业团队,植入动漫工作室、乡村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推出米宝乐园、米宝研学等活动,打造港廊儿童摄影小镇……港廊未来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

未来,我们还将围绕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等场景,着力构建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南浔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此外,我们计划和邻村党支部一起,整合古村落资源,合力打造港廊未来乡村“共富工坊”,引入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特色民宿等多种业态,预计可以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本报记者 窦瀚洋采访整理

产业支撑要突出产业特色

■ 黄建平 云南昌宁 大田坝镇清河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要求。驻村3年,我亲眼见证这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小村子一步步发展起来,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清河村乡村振兴的步子越走越稳。

我所在的村子在2018年按计划全部脱贫。为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2022年全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同比增长近18%。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特点,突出产业特色。我们村种植了约4000亩茶叶,为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我们邀请了昆明古德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村里讲授茶叶加工的技艺。新的一年,我们计划引进全新的产业线和更先进的制茶技术,打造更精致的产品,将茶产业由过去较为粗放的模式转为精细化生产,在市场中用我们的特色产品闯出更宽的路。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清河村种植了约1万亩核桃,过去光卖核桃原材料,一旦遇上市场价格走低,村民的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如今,我们在镇上引入了核桃深加工产业线,引进现代化生产企业,在本地就可以生产核桃乳、核桃油等产品,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民们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在清河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子里道路更加整洁,家家户户种花种草,不少村民还自发在墙上绘制彩绘,清河村正在朝着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方向持续努力。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大伙富了才是真富

■ 于君星 河北邯郸 南堡乡北寨前村村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中央一号文件,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字字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作为一名果农,我靠着不断学习成长为高级农技师,在“智富”的同时,通过技术的传帮带又成为“新农人”,和乡亲们一道在乡村振兴中奔向共同富裕路。

我家如今年收入20多万元,在市区及村里都有房,家用汽车及各种型号的农用车有10多辆,生活过得像桃子一样甜蜜。别看我现在将林果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但当年因缺乏技术导致在果子上套袋失误而赔得“底儿掉”。从那时起,我认识到只有靠有技术含量的奋斗,才能成为“农业赢家”。

从此,我线上线下报班学习,还向大专院校“取经”,慢慢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林果专家”。

有了专业技术的加持,我注册了“农大哥鲜果缘”商标,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每个果子都可溯源。同时,当地政府帮助商超与我们果农对接,再加上网络平台销售渠道,我的果子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宠儿”。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富。我们这一带有种果树的传统,但大多数管理方法老旧,效益不佳。于是,我办起了“桃园夜校”,为的是让全村的农民都变成“林果专家”。我不仅自己上台讲课,还请来了专家教授“开方子”,从果树修剪、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等,让果农从中学到“真经”。如今,我们村8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用特色品种、错季上市等方法,搞活了林果经济。村里1/3的人家盖起小洋楼,几乎家家将代步工具换成了小轿车。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让我的干劲更足了。下一步,我想将自己的果园升级成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产学研基地,实现果品品质、品牌、效益和文旅产业的综合提升。再一个,我要把“桃园夜校”办得更好,把新农人培育工作做得更实、覆盖面更宽,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本报记者 张腾扬采访整理

让增收路越走越宽

■ 马 英 黑龙江佳木斯 汤原县新建村党支部书记

春天来了,村里也忙了起来:上百栋大棚扣棚完毕,一车车的木耳菌包陆续进棚,工人们忙着挂袋作业。

这几年,我们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不仅成功研发出羊肚菌在温室的反季节种植技术,还做强了黑木耳产业,今年同比新增挂袋黑木耳种植25万袋、地摆木耳20万袋。如今,新建村拥有木耳大棚、果蔬暖棚、光伏发电、农机合作社、鸭稻基地等6大产业,种植经济作物14种。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销量更是“节节高”。我们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将新建村特色产品推广出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年线上销售收入达600万元,前景一片大好。

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腰包鼓了,村屯环境也美了。

但最让人欣喜的,是大家的思想觉悟高了,村风民风正了,开展啥工作,大家都积极配合,这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加入到产业项目中,让增收路越走越宽。如今,我们村也从欠外债60余万元的国家级贫困村,变成了年收入超百万元的省级文明村。这些变化,让作为基层80后干部的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和自豪。

2021年2月,驻村工作队和我个人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大家决心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多土特产能卖上好价钱,大家的增收渠道会越来越多。

新的一年,我们将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羊肚菌、木耳等特色农业。同时用好汤原县的红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业,全村已经划出28垧土地,打造农家乐和采摘、观光、度假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本报记者 张艺开采访整理

种出红红火火好日子

■ 拉毛才让 青海循化 清水乡专堂村村民

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里实施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集中连片搞种植,线辣椒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乘着政策的东风,我们又成立了专唐优质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近千亩,主要从事线辣椒种植,核桃、花椒栽植。目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乡亲们逐步告别了“土房土豆、土炕土路”的生活,走上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致富道路。

人勤春来早,种植正当时。眼下正值优质线辣椒种植的黄金时期,乡亲们称我为“线辣椒种植全能人才”,还推荐我为村妇联主席。我感动的同时,也深知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要带领乡亲们种好小辣椒,种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一系列与老百姓相关的好政策,我们更应带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和乡亲们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了解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坚定了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决心。

作为农民,我们感受到了中央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欣喜万分。我将引入科技力量,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人和当地科技协会常委,我将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带动村民把专堂村的线辣椒产业做大做强,努力让身边人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贾丰丰采访整理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徐昊铭 湖北宜昌 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书记助理

2021年,我研究生毕业。尽管我可以留在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工作,但当家乡召唤我的时候,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我的家乡——湖北宜昌工作。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不留在大城市。一方面,我认为宜昌发展潜力很足,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宜昌优待年轻人的政策吸引了我,让我在这里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最终我被分配到伍家乡共联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

去村里报到的前一晚,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紧张的是能否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那一晚,我失眠了。

抵达共联村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和对农村的固有印象不同,共联村里安置房鳞次栉比,家家住上了楼房。街道干净整洁,市场坐落其间,每个人眼中都充满昂扬向上的眼神。这让我备受鼓舞,亲眼看到中国农村巨变,我的干劲更足了。

我主要负责宣传和安全督查等工作。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六好先进人物”是我的工作重点,这有利于形成好的村风、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为了彻底摸清村民情况,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是常态,有时一聊就是一下午。村里人说我就像是他们自家的孩子。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真高兴!

村子东南边有一片山,有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村子安全,我经常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上山巡逻。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春节假期,山上的积雪还没融化,我踏着雪在山上巡逻。天气湿冷,冻得我直打哆嗦。但当我在半山腰处回头,发现不远处的村子灯火通明,一片安宁祥和。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守护万家灯火,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驻村工作将近两年,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工作。在未来,我要继续学习,更深度参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赵 昊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从全国两会看民生新图景下一篇: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
0.04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